界面新闻记者 | 张熹珑

99日,中科宇航液体动力系统试验中心在广州落成。这是国内唯一同时具备液体发动机试车、火箭动力系统试车能力的试验机构,也是华南地区唯一的液体运载火箭动力系统、液体发动机试验中心。

该基地是我国首个面向全球开放的商业航天动力系统测试平台,位于广州从化区,占地面积1016亩,为火箭动力系统从研制到量产提供全过程试验支撑,并计划面向全球科研机构、企业及高校开放共享。

中科宇航副总裁、力箭二号总指挥杨浩亮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指出,这是目前国内唯一具备200吨液体火箭发动机专业测试能力和400吨液体火箭动力系统综合测试能力的试验中心,另外设有30吨级液氧煤油发动机试车工位。这一规模将满足批量生产和动力研发试验验证的需要,对商业火箭可回收关键技术发展至关重要。

这个大型液体动力系统试验基地填补了广州乃至广东在发动机试车环节的空白。作为火箭研制过程中系统最多、状态最复杂、难度最大的地面试验,动力系统试车是保障火箭首飞成功的重要基础。

为了确保试验过程安全可控,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首先是考虑安全冗余,比如试验中心的建筑防火等级按最高的甲类防火等级建设,各工艺设备拉载、承载强度均按3倍及以上的安全系数选型、安装和测试。第二,试验方案、试验操作过程规范化。第三,试验前会对试验工艺系统进行分项冷调试,分项调试合格后会进行23轮的全试验系统调试,确保试验系统可靠后才会组织正式试验。以及在试验前做好应急演练和应急准备。杨浩亮说。

中科宇航在广州落成国内首个全球开放航天动力试验基地|界面新闻  第1张

这是中科宇航在广州落地的第二个重要项目。在广州南沙区,公司设有具备年产30发固体运载火箭和舱段生产的产业化基地。两个项目建成后,广州商业航天产业链进一步完善,例如发动机部分零部件可在南沙区进行生产,并在从化区进行发动机总装和试车,试验完毕后再运送至南沙区进行火箭整箭的总装总测。

事实上,广州并不具备传统航天产业基础。广东省商业航天产业促进会副会长、广东省南方航天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靳海澄向界面新闻分析指,广州与北京、上海相比,商业航天资源有所欠缺,但是优势在于应用端和产业端,更接近国际市场。整体来看,广州形成了黄埔区聚集星座、南沙区聚集运载火箭的星箭协同产业链。加上阳江正在布局海上发射、深圳主要发展卫星应用,广东将形成“星箭+发射”的商业航天产业格局。

“而企业愿意落地广州的另一个原因在于供应链,在几十公里范围内就能找到卫星、地面应用系统设备的零部件,而且成本非常低。另外,本地的应用场景很多,例如庞大的汽车市场可以增加通信、导航等航天应用,大量的山区和农业场景也对遥感应用提出需求。”靳海澄指出。

截至目前,中科宇航力箭一号运载火箭已经完成八次飞行,累计将7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入轨载荷总质量超7吨,是国内多次执行重大国家任务的民商火箭之一。公司方面称,该火箭后续具备单次超50颗星的应用发射能力。

这家公司在8月启动上市辅导,拟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不过,盈利问题仍待解。据北京产权交易所相关公告,2024年和今年上半年,中科宇航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2.43亿元和3624.13万元,净利润分别为-7.48亿元、-3.11亿元。

因为我们前期科研费用投入很大,特别是力箭二号,投入就达到数亿元,所以现在还是亏损状态。随着后面大规模参与国家和企业的卫星互联网大规模组网时,有望实现平衡。中科宇航董事长兼总裁杨毅强此前告诉界面新闻。

如何提高盈利能力,杨毅强认为,关键在于降低成本,而火箭的重复使用是降低入轨成本的有效手段。比如力箭二号一次性使用的报价是每公斤约3万元,对比SpaceX的猎鹰9号是每公斤约2.6万元,已经非常接近,但后者可重复使用,随着我们2026-2027年实现重复使用,报价有望降低至每公斤约1万元。

而作为我国中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及可回收技术研发的关键地面验证平台,中科宇航位于从化的试验中心将加速大推力液体发动机的研制和可回收技术的突破。此前,力箭二号一级动力系统、二级动力系统均在该基地完成试车。

力箭二号是中科宇航当下最受关注的火箭,有望成为我国大规模星座组网和空间站低成本货运的主力火箭。杨浩亮告诉界面新闻,现阶段正推进力箭二号运载火箭首飞箭各项准备工作,已完成全箭总装、进入总测阶段,从9月开始基本“月月有发射”,计划今年四季度执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站轻舟货运飞船初样试飞船发射任务,后续任务包括星座组网、碳星试验卫星发射、空间站货运等。

“力箭二号专有发射工位也即将建设完成,届时将在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首飞,未来也会进行海上回收论证。随着我国海上发射技术不断成熟,公司计划在明年上半年完成首次海上发射。至于力箭一号,今年有6-8次的火箭发射计划。”杨浩亮表示。

根据规划,力箭二号将通过集束式回收火箭实现发射成本的大幅降低,支撑每年60次的高频次火箭发射。力箭三号运载火箭则定位为全回收式大型液体运载火箭,不仅能实现火箭全回收技术,更旨在构建空天往返运输系统。

“目前商业航天已经进入以应用牵引和市场主导为特征的时代,就火箭而言,需要形成可靠、经济的发射服务,运载能力达到一吨以上,能够长期投入使用。从供应链来讲,要建立独立于原来军工集团、能够自给的开放式供应链。”杨毅强认为。

他表示,这个行业的下一个时代会在未来510年间形成,空间产业将逐步实现从低轨向中高轨以及深空的拓展,包括建成卫星星座、运载火箭进入高密度发射阶段、实现低成本大型液体火箭的回收和复用。从商业模式来看,太空旅游、国际业务大规模拓展等模式趋向成熟。

面向太空旅游,中科宇航研发了“力鸿系列”飞行器,该飞行器同样可重复使用,具备30次以上重复飞行能力,并将作为太空科学研究实验平台,用于解决微重力、空间辐射等问题,支撑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重大战略项目实施。